牙龈结缔组织移植手术就像给牙齿“穿新衣”,但偶尔这件“新衣”可能没穿好——移植物吸收、感染或外形不美观等问题随之而来。别担心,现代牙周技术为这类失败提供了多种“补救方案”,从微创调整到复杂重建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
哪些人适合修复?
骨量充足者是首要人选。修复手术需足够骨质支撑移植组织,若骨缺损严重(如牙槽嵴高度不足),需先植骨再修复。
无全身疾病者更安全。糖尿病需糖化血红蛋白<7%,吸烟者需戒烟,否则易感染或移植物坏死。
美学高需求者可优先考虑。前牙区对牙龈形态要求高,需精细修复软组织对称性。
牙龈厚度不足者是典型适应人群。首次移植后软组织仍薄或角化龈不足者,需二次增量稳固效果。
修复方法因人而异
再次结缔组织移植是主流选择。取自体腭部或上颌结节结缔组织,通过隧道技术植入缺损区,增厚牙龈并覆盖暴露根面,成功率超90%。
结合骨增量手术解决复合问题。若同时存在骨缺损(如种植体周围骨吸收),需同步植骨(自体骨或人工骨粉)及结缔组织移植,分层重建支持结构。
更换修复体简化处理。仅牙冠/基台损坏时,保留种植体,调整咬合并更换全瓷冠即可恢复功能。
隧道技术+带上皮移植物防再退缩。针对下前牙区(颏肌牵拉强),将“带表皮”的结缔组织直接覆盖根面,避免前庭变浅导致的复发。
修复手术分阶段走
术前评估阶段是基础。通过CBCT分析骨密度及神经位置,控制血糖、牙周炎等干扰因素,确保手术环境稳定。
手术阶段精细操作。翻半厚瓣保留血供,去净感染组织后植入移植物,无张力缝合避免缺血坏死。
修复阶段注重过渡。使用临时冠塑形穿龈轮廓,配合Slim基台推挤软组织,逐步形成自然龈缘曲线。
规避二次手术风险
术前精准评估避盲区。测量邻牙间距>1.5mm,避免种植体过近致软组织萎缩。
微创操作保血供。避免垂直切口,采用信封瓣或隧道技术减少瘢痕,提高移植物存活率。
抗感染管理是关键。术后氯己定漱口、抗生素预防感染,避免刷牙摩擦移植物。
过渡性修复防损伤。调磨活动义齿避免压迫术区,或戴用临时冠维持空间。
牙龈结缔组织移植失败后,二次修复是可行的,但需个体化设计。从评估适应症到选择术式,从精准操作到风险管控,每一步都影响最终疗效。只要医患携手精细管理,多数人能重获粉红美学与咀嚼功能的双重胜利。


